中国服饰文化介绍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历史源流,若从古典中寻找,总会将其归结于三皇五帝。如今服装面料的不断创新给中国人带来了多变的服饰形象。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中国服饰文化介绍
衣裳是服饰的主体部分,中国古代称为体衣。中国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上衣下裳,二是衣裳相连,历代演化,交替使用。古代上衣称为襦,有长短之分,有单夹之别。冬季的衣服主要是裘,裘即皮衣,以狐裘为贵,多为贵族穿用。贫贱者所穿为褐,多用野兽皮毛或粗麻制成,故多称贫贱者为“褐夫”。
古代的下衣有裳、绔、几种。裳为裙,绔为裤,只有两个裤筒,类似套裤,因常用细绢织成,故称“纨绔”,富家子弟多穿纨绔,才有“纨绔子弟”之名。是有裆的裤,又叫穷裤。春秋战国之际,产生了上下连在一起的衣裳,当时称为“深衣”,以后逐渐演化成袍。唐宋时的袍服,元代的质孙服,明代的曳,清代的马褂与旗袍,都与其有承继关系。
中国历史上服装的沿革,多在宽袍大袖、长裙丝履和短衣缚裤、窄裙革靴两方面不断摇摆。汉民族服装的特点主要为宽袍大袖,由于受到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也时着短衣缚裤的胡服。清代的长袍、马褂、旗袍是对服饰艺术的一大发展。女装旗袍初期较为宽大,以后腰身渐趋紧窄,更加突出女性的身材美,终于成为代表中国女性优雅风范的服装样式。
中国古代,人们把饰在头上之服称为“头衣”,主要有冠、冕、弁、帻四种。冠是方代贵族戴的帽子,汉代时的种类就达十几种之多。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冠礼,表示进入成年。冕是古代帝王专用的冠,常在最庄重的场合下使用。继承皇位者,才能加冕。弁是在一般性场合下戴的冠,分爵弁、皮弁两种,前者为文冠,后者为武冠。
帻是包发之巾,又称幅巾或巾帻,或称帕头、头或头。帻开始时在百姓中流行,自汉元帝始,贵族也用帻束发。南北朝时,出现了将布裁成4个角戴在头上的幞头,经隋唐宋几代,幞头不断改变样式,成为主要的冠帽。明代,官吏戴乌纱帽。清代,官吏则戴圆锥形的礼帽。
中国的靴鞋历史也极为悠久。夏商时代,出现了用草编织的草和以动物皮制成的即拖鞋。周代,人们用麻、葛编织鞋子,称为屦,即麻鞋。春秋时代,出现屐等各式鞋子。丝织品缝制的鞋子也开始在士大夫中流行。古时,把单底的鞋叫“履”,复底的鞋称“舄”。秦汉开始,木屐在社会上开始流行。南北朝时,南方仕宦仍穿丝履,北方人则足蹬短靴。此后,皮靴丝履就成为古人穿用的主要靴鞋种类。到三国时,袜子才由自夏代沿袭而来的三角形变成丝线编织成的脚型,与现在的袜型相似。
上古时代,小孩头发多成小丫角,称为总角。男于20岁行加冠礼后,要把头发盘成发髦,叫结发,这成为汉族人历代的基本发式。到清代,里人不论满汉,一律剃去额发,脑后拖一长辫。
中国古代女子到15岁时,要举行笄礼,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成为成年人。古代成年妇女的发型基本上可分两类:一为辫发型,分单辫、双辫。自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女子多梳双辫。明末清初,女子多梳单辫。此发型多为社会中下层末婚女子所采用。二为高髻型,有两种梳扎方法,一是假发髻,是先将他人之发或马尾等制成所需样式,用时戴于头上,一般为富人所用。二是用丝带束发,编成各种形状,主要有新髻、螺髻、十字髻、单环髻、双环髻等。
古代女子面部化妆很有特色,春秋战国时有桃花面,逐渐演化成红妆。汉代始创花钿妆。唐代,花钿、额黄妆、时世妆部盛行很久。在画眉技巧上,古代妇女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汉代产生了远山眉、新妆愁眉、八字眉等。三国时创蛾眉、青黛眉。唐代,又出现了鸳鸯眉。
首饰,主要指头部装饰品和手、项、臂上的饰物,主要包括簪、钗、步摇、梳子、头花、耳饰、项饰、臂饰、指饰等。簪即笄,是固定发髻的单股长针。古代男女都用笄,开始多为竹制,后来渐用骨、象牙、铜、金、银等制作,工艺日益精巧,图案精美异常。钗为固定发髻的双股长针,钗头制成各种形状,雕龙镂凤,嵌珠插玉,描花刻草,尤为华贵。步摇亦称珠滴,是饰有金玉花兽,并缀有五彩垂珠的簪钗,行步时随人摇动,故有此名。佩饰是专用于佩戴在身上的各种饰物,有佩玉、佩带、佩绶、香袋、鱼袋、佩刀等不同种类。
佩玉,是古人的一种习俗。古人佩玉,在于祈求吉祥,既单佩又多种玉合佩或杂佩。佩玉大多佩于腰间。佩带一般是由丝、葛、兽皮制成并绣花的多彩带子,佩于腰间。宋明时官人上朝时要束金线圈结而成的琉璃装饰带或玉器装饰的红束带。古代女子出嫁时还系上称为“缨”的彩色带,以示人有所属。佩剑习俗在中国历代流行。秦汉时文武百姓皆佩剑,此风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到宋、明时,男子佩剑之习俗犹存